华泰优配 香港产业转型新思路:最宜借鉴美国
近年来,随着各个国家的产业竞争愈来愈激烈,通过产业政策来支持对经济具有重要意义的产业发展华泰优配,尤其是创科产业,已经是全球各地政府普遍採取的政策实践。
当年的日本和除了香港以外的亚洲三小龙(南韩、台湾、新加坡)都通过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克服了经济发展中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挑战,成功实现了产业转型与升级。特别是在先进制造业和高科技领域,这些地区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
唯独香港,在传统制造业流失之后未能实现类似的产业升级。当年港英政府将这种"无为"美其名曰为"积极不干预",但实际上,所谓的"积极不干预"只是殖民政府的说词,试图掩盖其中潜藏的问题。香港与其他三小龙的重大分别在于,其他三地的政府是本地政府,而香港则是处于殖民统治之下。

英国殖民政府仅仅将香港视为一个承担中介功能的地方,缺乏对香港本地长远发展的承担,所以并未採取主动的产业政策来推动香港的经济转型升级。
当然,现时香港政府已经放弃了过去"小政府"和"积极不干预"的迷思,并明确提出了"有为政府"与“高效市场”相结合的理念。政府需要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尤其针对攸关香港长远竞争力的创新科技产业,这点在社会各界已形成基本共识。不过必须正视的是,香港在产业培育方面仍处于摸索阶段,无论是政策工具的运用或产业生态的整合皆需深化。值得特别关注的是,由于本地缺乏系统性的产业升级经验,如何借鉴国际成功案例,进而转化为符合香港实际需求的策略方案,将是创科产业突破发展的关键所在。美国防部统领开发新技术
综观国际发达国家所采用的产业政策,总体上有三个类型。第一种是通过政府对科技研究的投入,推动前沿技术的发展,激发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s),而商业公司可以借助溢出效应及相关的创新成果进一步成为领先的前沿技术公司。这其中最成功的案例之一,是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
DARPA由美国国防部统领,採用“高风险、高回报”的模式专注于开发颠复性和突破性技术,以此保持美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领先地位。DARPA的代表性成果有互联网的前身阿帕网(ARPANET)、GPS全球定位系统、mRNA疫苗技术等,这些创新科技成果带来的溢出效应令Intel、Google、Boeing、Pfizer等着名的美国科技巨头受益匪浅。
香港政府虽然对大学也有不少科研投入,其产生的科研成果也成功孕育了一些商业公司。但因为香港只是一个城市经济体,不可能像美国那样大量投入国防科研,并借助其带来的溢出效应来带动商业发展。这种模式对香港的参考价值有限。
第二个类型则更多通过贸易保护,尤其是关税和非关税的手段,来保护旧的已经失去竞争力的产业。这方面的政策实践大部分被证明是不太成功的,典型的代表便是特朗普政府。尽管特朗普现在把贸易保护手段用的登峰造极,试图用强加关税的手段重振美国工业雄风,但目前看来收效甚微。
因此,这种贸易保护模式对香港也没有多大的借鉴意义。一方面是因为贸易保护手段已经被实践证明效果不佳,另一方面是因为香港作为自由贸易港,采用贸易保护手段的做法无异于“自废武功”,肯定是不可取的。
第三个类型的产业政策核心是对重要产业中的重点企业进行补贴,从而借助重点企业推动整个产业在区域的发展。这方面其实欧洲、日本、美国都有不少成功的例子,也是比较值得香港政府借鉴的。空中巴士成自主推动典范
欧洲产业政策最成功的案例是空中巴士(Airbus)公司的发展。其实质是政府为了发展某一个有重要策略意义的产业华泰优配,完全自主推动培育出一个产业内的顶级企业。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洛克希德、麦道和波音占据了全球客机市场的绝大份额,欧洲的商用飞机项目难以与之匹敌。
为了应对美国的冲击和支撑欧洲航空工业的发展,英国、法国和德国在1967年签署备忘录,决定合力打造全新的空中巴士A300项目。
虽然英国一度退出了项目研发,但在法德两国的努力下,1970年空中巴士集团还是得以正式成立。在项目初有成效后,西班牙和英国的企业也加入了空中巴士飞机的研发。空中巴士集团随之创造了“四驾马车”分工合作的全新飞机研制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几个国家的合作公司共同承担飞机不同部件的设计研发和生产制造,令其吸收了几乎整个欧洲在民航工业领域的技术能力。
除了在技术和研发上共同出钱出力,欧洲国家还通过大量的资金补贴、採购支持、统一适航标准等手段支持空中巴士的市场壮大。可以说,空中巴士成为世界航空业巨头几乎完全是由欧洲国家的政府从无到有制造出来的。但对香港而言,这种直接由政府落场创造产业龙头企业的模式,需要极高投入和漫长的时间,香港政府想要参照效仿的难度很大。
日本的模式则是利用其负责产业政策的政府部门“通商产业省(MITI)”(现更名为“经济产业省”),以「挑选赢家」(pick winners)的“行政指导”模式重点扶植个别行业及企业。美国政治经济学家查默斯.詹森(Chalmers Johnson)在其著作《通产省与日本奇迹》中围绕日本的汽车、半导体、能源等产业进行了案例分析,指出通产省主动识别和选择具有高增长潜力或战略意义的行业和企业,并通过低息贷款、税收优惠、限制竞争等手段扶植这些“winners”的发展。
以日本的汽车产业为例,丰田和日产两个大型车厂都是通产省大力培育出来的。当时通产省借助日本开发银行等国有金融机构,向丰田和日产提供低息贷款建设工厂,还帮助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同时限制三菱、马自达、本田等新兴企业扩张,令资源集中于丰田和日产两家企业,从而推动了他们的快速发展。
01
欧洲日本产业政策难效仿
但其实这个模式对香港而言,想要效彷的挑战性也很大。这是因为在很多企业规模尚小的时候,很难准确判断其是否为真正的“winner”。即使是在产业政策领域专业程度很高的通产省,当年选择培育汽车企业的时候也并没有选择以摩托车製造起家的本田公司,甚至对其发展进行限制,但后来本田还是凭藉自身的研发能力和市场战略崛起为汽车领域的龙头之一。而在香港政府现有的条件下,想要在一批小规模创科企业中准确地“pick winners”并不容易。
既然欧洲和日本的产业政策都不容易效彷,那香港究竟应该参考怎样的产业政策模式呢?与香港境况更相似的其实是美国各个州政府的产业政策,他们吸引龙头企业和具有潜质的科技公司的模式是最值得香港学习的。
很多人习惯认为欧洲和日本的产业政策干预比较多,而美国偏向自由经济,其实不然。早在美国开国元勋之一的亚历山大.汉米尔顿(Alexander Hamilton)担任美国首任财政部长时,就已经推出了产业政策的雏形。
在财政部任职期间,汉密尔顿成立了一个名为“建立有用制造业协会”(S.U.M.)的投资者团体,旨在利用新泽西州帕塞伊克河的水力资源,建立製造业中心,为本国消费者製造商品,减少对英国制造业的依赖。虽然这个项目早期遇到了很多挑战,但汉密尔顿将政府引导和私人投资结合的产业政策思维得到了延续。
美国历届政府都在採用不同的产业政策手段,即使是当年大力主张自由化的列根总统,在面对美国与日本的汽车贸易逆差时,也要求日本车厂在美国境内设厂。上届民主党拜登政府任期内,美国参议院通过了《美国创新与竞争法案》,其中包括520亿美元用于促进美国国内的半导体制造。这些都说明,美国实际上是非常重视产业政策的国家,并非像其过去常喊的“自由经济"口号那般"自由"。
在美国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中,很重要的模式是通过补贴或税收优惠等政策,将已有的成功龙头企业吸引到当地落户,从而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其中有两个非常着名的例子,分别是阿拉巴马州吸引平治(Mercedes-Benz)车厂落户和238个城市竞逐亚马逊(Amazon)第二总部。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阿拉巴马州仍以农业和传统製造业为主,面临经济增长缓慢的挑战。当时其州政府希望通过吸引大型高端制造业项目来推动经济转型,恰好平治公司计划在北美设立首个生产基地。
尽管当时北卡、南卡等其他州也想吸引平治落户,但阿拉巴马州采取了更有力的产业政策,包括长达20年的税收减免激励、免费帮助平治工厂培训劳动力、低价提供数百英亩的土地、完善高速公路、铁路及水电基础设施等一系列措施,最终成功争取了平治落户。
02
北美逾230城争亚马逊落户
通过债券,阿拉巴马州和平治公司落户的塔斯卡卢萨县分别为工厂建设提供了4300万美元和1100万美元。州还建立了一个培训设施,并每年补贴500万美元。
当时合计补贴的金额大约相当于平治最初工厂的成本。后续平治在阿拉巴马州多次追加投资,不仅推动了当地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还直接间接带动了数万个就业机会,对当地整体经济竞争力提高产生了积极作用。
亚马逊的例子也与之相似。2017年,亚马逊宣布将投资50亿美元建造第二总部,并提供5万个高薪工作岗位。这引发了北美超过230个城市的激烈竞争,各地政府都深知这一科技巨头的落户能为当地带来重大的发展机遇。在竞逐过程中,无论是纽约、洛杉矶、芝加哥这样的大城市,还是一些相对偏远的县或郊区,都各显神通提出多样化的产业政策,希望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土地和办公空间优惠等措施吸引亚马逊落户,甚至还有城市承诺为亚马逊量身定做法规和政策。
譬如,新泽西州州长在竞逐的第一天就承诺,如果亚马逊选址在本州的诺瓦克(Newark)并创造足量的就业机会,他们将会为亚马逊提供包括70亿美元潜在税收优惠在内的“大礼包”。波士顿专门成立了亚马逊第二总部落地专班,从公共服务部门抽调人手协调亚马逊第二总部落地过程中的种种事务。费城提出了共计超过50亿美元的税收减免、就业补贴、基础设施投入和土地优惠。
美国第一城市纽约更是让标志性建筑帝国大厦在夜晚亮起与亚马逊标志颜色一样的橙黄色来展现诚意。由此可以看出,为了吸引优质企业落户,美国地方政府在采用产业政策时有多么不遗余力。
回到香港,从现有的条件看,如果想要在较短时间内提升创科产业的产值,并创造更多的优质就业机会,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参考美国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模式,采用多样化的优惠措施吸引龙头创科企业和优质先进制造业企业落户,进而以企业带动产业的集聚和发展。

(转自:信报手笔)华泰优配

民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