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晚上约三五好友喝啤酒、吃烧烤是再惬意不过的事了。但如果常常在深夜进食老钱庄,对健康极为不利。近期,一项发表在《柳叶刀》子刊上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一个被忽视的健康密码:进食时间或许才是影响和体重的隐秘推手。
进食时间影响血糖水平
生物钟是人体的“时间总指挥”,它调控着包括代谢在内的多项生理活动。进食时间正是影响这一节律的关键因素之一。尽管已有研究指出,晚吃饭与肥胖、心血管病之间存在联系,但进食时间对葡萄糖代谢和糖尿病风险的具体影响,一直没有定论。
这项新研究不仅考察了进食时间和血糖水平的关系,还尝试解析这种关系背后的遗传密码。研究招募了92位成年双胞胎,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和5天的详细饮食记录,分析了他们的进食模式、热量摄入时间以及血糖参数。
其中一个核心指标是“热量中点的昼夜节律时间”,也就是我们每天摄入总热量的一半所对应的时间点。结果发现,热量中点的昼夜节律时间越晚老钱庄,胰岛素敏感性越差,同时空腹胰岛素水平也更高。即使在调整了性别、年龄、每日能量摄入和睡眠持续时间后,这些关联仍然显著。此外,热量中点的昼夜节律时间还与更高的体重质量指数和腰围相关。
这些发现表明,进食时间与个体的生物钟密切相关,而这种关系对葡萄糖代谢和体重管理具有重要影响。例如,将主要热量摄入时间提前到一天中的较早时间,可能会改善葡萄糖代谢并降低糖尿病风险。当然,这项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未来的研究需要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晚餐吃太晚糖尿病、肥胖风险高
《糖尿病护理》杂志发表的一项随机交叉研究提示,晚餐吃得太晚,即吃完晚餐很快就睡觉,会导致2型糖尿病风险明显增加。这是因为,睡前内源性褪黑激素水平升高,此时吃晚餐胰岛素分泌会明显减少,糖耐量受损。他们表示,睡前2小时内不应再进食,因为控制睡眠-觉醒周期的褪黑激素主要在夜间释放,大约睡前2小时释放增加。
一项随机交叉试验发现,晚饭变夜宵可引起夜间葡萄糖不耐受,降低脂肪酸氧化和动员老钱庄,尤其是对早睡眠者,长此以往会促进肥胖。
晚餐吃太多也不行。一项在112位心血管健康的年轻女士中进行的研究发现,晚餐每多摄入1%热量,就会增加高血压、肥胖和长期血糖水平差的风险。
美国心脏协会之前发过一份科学声明,这份声明指出,一个人在保证早餐的情况下,对什么时候吃饭,具体吃什么要“精打细算”一下,并且尽量不要太晚进餐。
最好下午5~7点进食晚餐
一般来讲,下午6~7点是晚饭时间。而对忙于工作的人来讲,有时顾不上按时吃晚饭,晚饭变夜宵也就习以为常。
文章开头的研究认为,调整进食时间,特别是将热量摄入集中在早些时候,可能有助于提升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葡萄糖代谢,从而降低2型糖尿病风险。
香港学者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晚上10点后进食,或会增加女士得乳腺癌的风险,尤其是那些苗条的、夜宵还多是主食的以及长期吃夜宵的女士风险更高。一项随机交叉试验发现,晚上10点后吃晚餐会导致血糖升高、甘油三酯峰值延迟、游离脂肪酸和膳食脂肪酸氧化降低。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建议,定时定量规律进餐:要做到重视早餐,不漏餐,晚餐勿过晚进食,建议在下午5~7点进食晚餐,晚餐后不宜再进食任何食物,但可以饮水。
记者 老钱庄
民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