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问安镇袁码头村,一处简朴的农家小院静静伫立,抗美援朝战斗英雄、“青年英雄”称号获得者潘天炎的故居永星速配,他的妻子——93岁高龄的黎泽珍老人,至今仍守护着这个承载着光荣与记忆的家园。
走进小院,黎泽珍老人正在侍弄菜畦。虽已年近期颐,老人依旧精神矍铄,动作利落。走进堂屋,老人从一只褪色的旧木柜深处,取出了一个沉甸甸的蓝布包裹。层层展开,功勋本在光线中显露——那是凝固了岁月硝烟与丈夫荣光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立功证明书”,虽已泛黄,却承载着那段烽火连天的记忆。
老人布满岁月痕迹的手,长久地、一遍遍摩挲着这些闪耀着历史光芒的功勋本,目光投向相框里那张年轻而坚毅的面庞——那是潘天炎身着志愿军军装的标准像,英气勃发,眼神坚定如初。“潘天炎很低调,也很朴素,对亲戚朋友、对群众都很好,大家都很喜欢他。”黎泽珍说起丈夫,满是怀念。
时光回溯到1951年1月28日抗美援朝鼎盖山那场惨烈的阻击战。当时年仅18岁的小战士潘天炎孤身一人,面对敌人如潮水般汹涌的攻势,迸发出惊人的勇气与智慧。面对敌军,他巧妙利用阵地地形,在增援部队抵达时击退全部进攻。
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使他成为志愿军中最年轻的英雄之一。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给他记大功两次,并授予他“青年英雄”称号;朝鲜人民共和国授予他军功章一枚,并发给他《立功证明书》。1953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青年英雄潘天炎》连环画册,为了纪念英雄的业绩,他的事迹被载入军史。因身体患病,加之战场受伤,1973年2月12日,潘天炎病逝。
英雄已逝,精神永存。1991年3月,家乡人民怀着无比崇敬之情修建了这座“潘天炎纪念碑”。方正挺拔的碑身上,“战斗英雄潘天炎”七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潘天炎的名字,早已深深镌刻在这片热土上。他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青春赞歌,在岁月的长河中化作永恒的精神丰碑。那些珍藏的军功章、肃穆的纪念碑,以及故居前代代相传的英雄故事,共同构筑起一座不朽的精神灯塔,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人生。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 通讯员丨谢阳 张枭羿民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